胡适,20世纪中国响当当的人物,思想家、教育家、文学家这些标签他全都有,谁提他不得竖个大拇指?他以前还是北京大学校长,还担任过中央研究院院长,学术圈里威风八面。到了1949年,眼看国共内战胜负已定,他收拾行李,背着包直接去了台湾。这么一折腾,不光是他自己命运的转折点,跟他离开前干的那俩事也撇不清。这俩大动作,直接让毛泽东从佩服他到彻底失望。
胡适是个怎么样的人?
胡适1891年生在安徽绩溪县,家里条件也就那样,不过他脑瓜机灵着呢。之后,他飘洋过海去了美国,在哥伦比亚大学混到了博士学历,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办到的事儿。那会儿的中国,国外那点洋知识很吃香,胡适学成归来,立马变成了炙手可热的大红人。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对他挺有影响,脑子里装的都是科学啊民主啥的新理念,他就想凭这些新玩意儿,带着中国往现代社会那方向靠拢。
回国一落地,胡适忙得脚不沾地。他投身新文化运动,主张用白话文,说文言文那玩意儿太拗口,老百姓一看就头大,根本派不上用场。胡适自己带头上阵,白话文章写得溜溜的,还招呼大家伙一块上,这动静不老小,直接把文学和学术的大门敞开了,让更多普通人都能掺和进来。后来他还在北大坐校长的位置,琢磨怎么整教育改革,把学术圈搅得挺有看头。
可说起来,胡适在政治上可真算“佛了”。他压根看不上那种一拍脑袋就整革命的法子,心里认准了社会得一个劲地往前缓步走,靠点儿点儿地改革才是正道。这性格,也直接影响了他往后的决定,也能看出来为啥他跟共产主义这茬儿湊不到一块儿。说白了,胡适脑子里憧憬着美好理想,但干事儿又特实在,绝不愿意没事瞎鼓捣胡闹。
第一件事:跟共产党说“不”
唉,得唠唠,胡适在离开大陆前整的头一桩正事儿,还得追溯到1945年。那时候4月,他跑到了美国旧金山,参与联合国制宪大会。这会议嘛,是二战刚结束才有的,咱说这地位那可是杠杠的,中国作为胜利的一方也派出了代表。胡适那阵声望大、学问顶用,顺理成章地被拉进了参会的阵营。
这会儿,董必武专门去找了胡适。此人是毛泽东亲自派出来的,身上揣着个不小的任务,就是希望能拉胡适入伙呗。你想那阵子,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关系火药味十足,还没彻底撕破脸。毛泽东对胡适那是挺认可的,觉得这人学问真不赖,是个能派上大用场的人才。董必武跟胡适唠嗑时,打开天窗说亮话,语气真不是一般地真诚,意思就是说:胡先生,您这学问摆那呢,咱站在民族的角度上,能不能也帮帮我们?
胡适根本不接受董必武那一套,他脑子里有自己的一套打法。老胡觉得,咱中国还是得走民主和宪政那道儿,搞选举,大家票里决高下。他见面就跟董必武掏心窝子地说:“你们共产党别尽想着打仗,手里那枪搁搁,参加大选,做第二大党,这不挺美吗?”这话说得挺柔和,但搁共产党身上,那可真扎心。共产党打的就是枪杆子里出政权那路子,主意就是要把旧社会掀翻喽,胡适这么一劝,活脱脱是让他们丢掉老本,谁能答应啊?
这事情一闹出来,胡适和共产党彻底分道扬镳。毛其实原本还对胡适抱了点希望,寻思着是不是能让他出来当个文化方面的带头人。可胡适当场就给回绝了,毛心里估计立马就凉了。这算是头一件大事儿,胡适这回表态非常清楚,跟共产党直接杠上了,算是真正站到了对面。
第二件事:掺和“伪国大”
1948年11月,出了个不小的事儿,国民党在南京搞了个“制宪国民大会”。乍一听挺唬人,说是要整一部宪法,给全国划规矩。可那会儿国民党已经是日薄西山,内战被打得七零八落,蒋介石还想靠这个大会给自己添点底气,稳住局面。大会里头清一色都是国民党自己人,民主派和共产党根本不买这账,压根不承认,私下里都叫它“伪国大”。
胡适这位老先生,按说是特邀代表,结果还真就去了现场,还凑热闹地参与了《中华民国宪法草案》的起草。这动静一传出来,外头立马沸腾开了锅。许多人纳闷,胡适不是一直号称自由派的代表人物吗?平时老拿国民党说事儿,骂它搞独裁,可现在咋还跟蒋介石掺和一块了?咋看都让人摸不着头脑啊。
说白了,胡适去参加那个大会,还真不是一时脑袋发热。他心里头一直惦记着中国得有个成型的宪政制度,哪怕这制度有点毛病,总比天天乱套强。他估摸着,自己进去凑个数,说不定还能往民主方向拽一拽。现实嘛,哈哈,哪有他想得那么顺溜。整个大会成了蒋介石的专属舞台,胡适混进去,一下子就成了国民党那边的人。他原来口碑可好,这回直接让国内搞民主那伙人抨击,说他是“变节”,觉得他早就不站自由主义那条道儿上了。
共产党这边那火气,甭提了,压根没消停过。毛泽东本来就对胡适意见挺大,这回更是死心了。在毛心里,胡适你说你堂堂大才子,非但不搭把手帮着闹革命,结果倒好,还跑去给蒋介石撑腰当“后勤”,这不是完犊子嘛。这么一折腾,毛对胡适那点残存的期望,直接说拜拜,啥也不剩了。
毛泽东怎么看胡适?
说句心里话,毛泽东对胡适那看法,可不是突然间就翻脸的。毛年轻那会儿,说白了对胡适还挺服气。那时候毛也是一文化人,整天琢磨书本,对胡适写的那些文章还有白话文运动都挺感兴趣。彼时毛正忙活着湖南的学生事宜,胡适早已经成了新文化运动的头面人物,毛打心眼儿多少把人家当成榜样来着。
往后这日子,国共之间的矛盾越发激烈,毛泽东对胡适的态度也嘎嘎地发生了变化。共产党主打革命,目标是彻底推翻那一套旧社会;胡适嘛,一门心思想着慢慢改良,这俩压根就是南辕北辙,根本合不到一起。1945年旧金山那档子事,当时毛还没死心,估摸着胡适大概太书生气,碰巧还能劝一劝试试。可是等到1948年“伪国大”闹腾开了,毛可就再没留半点希望了。
等到了后头,毛见人说起胡适,唠嗑间全是遗憾的意思。他心里琢磨着,胡适还是让“阶级利益”拽住了,啥都舍不得扔,自由主义那一套玩意儿也放不下,和蒋介石那点儿关系还扯不断。到了1950年代,毛在开会的时候还唠过,说胡适这个人就是轴,劝也劝不过来。其实共产党那边来来回回派人请他回大陆,人家就是不乐意理会,到后来毛直接放手了,随他自己去吧。
1949年这阵儿,国共内战都快收尾了,国民党是连连溃退,大陆眼瞅着就要换天了。胡适当时还在北京过日子,也挺难熬。共产党那边对他是真心寒了,国民党那头也就把他当个“花瓶”,两边都不待见,他这处境属于是骑墙都骑累了。再赶上他一直主张反对用武力折腾,心里瞅着共产主义那一套也不靠谱,要是真留下来,基本就是没啥好下场。
最后,小胡一咬牙,还是选择出溜了。1949年4月那会儿,他领着家里人从北京撤了,先奔南方溜达一圈,拐来拐去到了台湾。这路数真没啥稀奇的,跟国民党虽然关系也一般,起码还能混碗饭吃。共产党那旮旯,他是真混不转了,压根没他啥位置。
胡适去了台湾以后,生活变得安静许多。他也没再折腾啥政治上的事儿,专心琢磨学问,写作出书,带一帮学生啥的。1962年,他在台北因为心脏病撒手人寰,71岁。走的时候挺安稳,心里没啥大疙瘩,晚景过得也挺踏实。他那些学术成果一茬茬地传下来,自由主义那点思想影响了一拨又一拨人。
胡适在离开大陆之前,干了两件事——不跟共产党走,倒是去参加了“伪国大”,这说白了就是他心里的信仰跟现实生活碰上了点矛盾。他骨子里是自由主义那一挂,想走条不偏不倚的道,既不想闹革命,也不乐意搞独裁。可就当时那个中国,中间路线压根就没啥走头。
胡适这一生,学问确实拿得出手,可一碰政治就栽了大跟头。他走之前那两桩事儿,不但跟毛摆明了对立,还在历史上引发了不少争议。有人吐槽他胆小,有人又觉得他挺有种,总归他就是那个年代的小人物写照呗。
富豪配资-配资证券配资网站-在线配资流程-杭州股票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